编者按:据不完全统计,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民间自发的“百万湘军下珠江”起,潮起潮落之后,到如今,每年仍然有至少1000万湖南人在广东经商创业。从最早的“劳力湘商”,到今天的“财富湘商”,一代接一代的湖湘子弟在南粤大地上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,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全球商海之中。
新湖南湘粤频道联合《湘商》会刊,特别开设《潮涌南粤湘商》专栏,展示南粤大地上新湘商风采,敬请关注。
文/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杨柳青 通讯员 杨柳
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有一种浑身长刺、苦涩难吃的野果子,以前人们看到它都会把它砍掉或挖掉,而现在这个果子却成了人见人爱的“宝贝”。
这个“宝贝”叫刺梨。广州市洋太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、衡阳妹子廖丹妮在这里打造了一片野池刺梨种植基地。“我在欧洲游学时参加一场酒会,宾客用刺梨果饮配红酒的搭配,令人倍感新奇。” 廖丹妮说,刺梨是生长在云贵高原海拔500米-1500米高山的天然珍果,维C含量为柑橘的50倍,猕猴桃的10倍,其VP(黄酮)、SOD(抗氧化物歧化酶)含量也居水果之首,被誉为“三王之果”。
从那时起,这种东方健康珍果便走进了廖丹妮的视野。
“光是刺梨资料我们就整理了半米高的文献,从古到今,多方挖掘。同时多次深入贵州考察,了解政策,与当地农户签约。”廖丹妮介绍,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,她成立了一个专业刺梨品牌——野池。
“我们坚持采用‘大自然栽培’法则,从种苗到收果,采用有机化栽培标准、物理除虫、杜绝化肥、杜绝农药,保证土壤纯净,确保每一颗刺梨果的纯正。”廖丹妮说, 市面上虽然也有相关饮品,但一些刺梨营养成分遭到了破坏。她们采用世界先进的低温压榨技术,最大限度保护了刺梨天然VC、VP、SOD及其它营养成分,不添加水、糖精等物质,原汁含量维持95%以上。
刺梨虽然全身是宝,但果味酸涩,第一代野池刺梨汁,由于口感问题,在市场化及产业化道路上遇阻。经过市场试错与大量用户反馈,廖丹妮迅速调整策略,联合知名高校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,成立联合研发中心,共同研制野池刺梨系列产品,充分保留刺梨营养成分的同时,改善了酸涩口感。
“目前我们已成功推出刺梨果饮、原汁、浓缩汁、果粉等产品,并不断探索其美容价值,研发出刺梨面膜、润肤霜等新品类,切入美容养颜赛道。”廖丹妮介绍,与此同时大力拓展渠道,入驻政府主导的特产馆、扶贫馆,全面上线主流电商平台,线下则在药店连锁、国医馆等稳步推进。今年,野池刺梨首次亮相广州和上海美博会,备受瞩目,广受好评。
刺梨营养价值高,已成为贵州精准扶贫的富农产业。能够参与并支持产业扶贫,也是廖丹妮坚持这一事业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“小刺梨产业不小,撬动大扶贫,大有可为!”廖丹妮信心十足。